引领风雅 “十八学士图”不止于琴棋书画

2018-07-04 张雄艺术网专稿张雄艺术网

张雄艺术网讯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特殊的“十八”念想,是无所畏惧、热血青春的十八岁?还是多才多艺、样样精通的十八般武艺?亦或是不入涅槃、常住世间的十八罗汉?在以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为最高信仰的时代,对于文人墨客而言,“十八学士”的出现堪称理想的完美典范。


引领风雅 “十八学士图”不止于琴棋书画


唐代李世民当秦王时,在宫城西开办文学馆,网罗文士贤才,前后共有:杜如晦、 房玄龄、于志宁、虞世南、 薛收——薛收去世后,刘孝孙入补、褚亮、姚思廉、陆元朗、孔颖达、蔡允恭、颜相时、苏世长、李玄道、薛元敬、许敬宗、苏昌、李守素、盖文达等十八人入馆。这就是为时人所称羡、被后人所仰慕的“秦府十八学士”。此后,历朝历代都有画家以“十八学士”为题进行创作,经过一千余年的充盈和丰富,越来越多的文人与之产生精神共鸣。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局部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局部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局部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局部


基本肖像式:尊崇礼贤 辉映今古


最早以“十八学士”为题的绘画作品是御制的产物。当时,中国古代门阀制度慢慢消除,唐代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使得更多的寒门士子能够登上政治舞台,才华横溢、明达政事、富有胆识的“十八学士”,为辅佐太宗平定天下、开创“贞观之治”盛世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绩。为表达自己的尊崇礼贤之意,太宗命画师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、褚亮题赞,号《十八学士写真图》。自此“十八学士”成为一个重要的演绎题材。


宋代刘道醇《唐朝名画录》神品下云:“立本,图秦府十八学士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,实亦辉映今古”。当时天下士夫,无不以入选为无上荣光。名之曰“十八学士登瀛洲”。《十八学士写真图》运用最普通的“肖像画”式的构图方式,很好地突出了唐太宗对文人雅士的赞赏与器重,具有非常强的感化功能。


琴棋书画分段式:闲雅好古 陶冶圣性 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
宋代以来,“十八学士”经常被当做一个群体绘入一幅图画之中,为了更形象、生动的展示学士的生活情趣,画家常会将十八位学士按照不同的内容如琴、棋、书、画以“组图”的形式展现,刘松年的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就是典型的“琴棋书画”布局模式。画家将十八学士分为四组,或抚琴、或观书、或读画、或对弈。人物的轮廓线,劲秀饱满,简洁爽利;背景园林画法工谨秀雅,赋色匀净明丽,生动地再现了十八学士卸下政治角色,游艺于琴棋书画之中时的风神姿态与休闲隐逸的生活方式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“达则兼济夭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外的理想化观念。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


宋徽宗《十八学士图》画面为典型的文人酬应,内容包括游园、赋诗、奏乐、宴饮,戏马、观鹤,气氛热闹欢愉。画面人物、亭台、器物、笔致细腻,树石、溪山典丽妍雅。众会均备以茶酒、珍馑,士人在溪亭、花石、松竹丛中,品茗酒食、赏景。仆役分备茶酒,方桌腿四面有枨,下有牙条、牙头为饰。桌上置茶具,旁竹编茶笼内摆茶托。立地两面式屏风造型简洁,屏以木为框,上部成直棂门式,下部安板。《十八学士图》画面宏阔的场景,丰富、生动的人物姿态,彰显了当时文人学士轻松愉悦的生活风情。


聚会游玩式:寄情山水 醉心人文


明代 仇英 《 十八学士登瀛图 》


明代 仇英 《 十八学士登瀛图 》


到了明代,画家则通过描绘十八学士寄情于山水之间,来表达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仇英的《 十八学士登瀛图 》就是这种模式。这幅作品描绘了十八学士集聚园林,文酒相会的景况,属青绿山水人物,作品虚堂卷幔,珍木垂檐,前临碧水,后拥云峦,状瀛洲之美。


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局部


在仇英《十八学士登瀛图》中,看到了群山环绕,亭台楼阁,文人聚会的场景,这恰巧印证了“结社”在明代文人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生活行为,这种行为意识反映到绘画上,使得“画面”中出现的十八学士以文人结社的形式出现,这也是明代文人“流行心态”在绘画上的映照。

阅读311698